陈启沅(1836—1904)是广东佛山人。是我国近代爱国华侨、著名民族企业家、蚕学家、慈善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始人。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蚕桑谱》《陈启沅算学》《理气溯源》等著作。其《蚕桑谱》对晚清蚕桑科技的传播发挥了很大作用,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经济史、科技史的参考资料。
知名作家、学者许锋耗时4年,研究陈启沅。在《陈启沅评传》24万字的篇幅中,作者对陈启沅的一生进行了梳理,对其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描写,对继昌隆缫丝厂的发展、兴盛、变迁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述评,对陈启沅个人以及其创办、倡导的缫丝工业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缫丝工业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客观分析,对陈启沅所著《蚕桑谱》《陈启沅算学》等著作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研究。
人物评传不是文学传记,属于学术著作范畴,这便要求作者要言之有据,言必有据,不可像文学创作那样天马行空,肆意发挥与想象。如此,人物评传的写作便是个极苦的差事,必须要全面了解古人,可是斯人已逝百年,很多资料缺乏,需要细致考证。
许锋自言,走近陈启沅,“仿佛受了某种力量的驱使”。几年里,许锋去了陈启沅的故乡简村,去了澳门,去了西樵山,去了陈启沅曾经去过的诸多地方。许锋在探寻一位先贤的足迹,感受一位智者的力量。“我感觉到了陈启沅身上的光芒,那不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光芒,也不是一个商人的光芒,是一位书生的光芒,透着坚毅、睿智、果敢。”
在许锋眼里,由书生而商人,再由商人而书生,陈启沅的一次次转变,如“破茧成蝶”。只是,陈启沅不是庄周梦中的那只蝴蝶,而是一只现实主义的蝴蝶,却做着“实业兴国”的大梦——他的梦时而虚幻,时而迷离,时而中断,时而清晰。为这个梦,陈启沅努力了一生。
学术作品,一般枯燥、乏味。可是,读《陈启沅评传》,时时让人感动。许锋从历史的芜杂中,精准地找到了陈启沅身上的几个关键词:贤与仁;智与变;明。再溯流而上,层层剖析。一个书生的一生逐步呈现在读者面前。
陈启沅的贤与仁,体现在爱父母,爱兄弟,爱孩子,爱乡亲,爱百姓——爱祖国。为百姓之利,为国家之利,不计得失,不计名利。
陈启沅的智,体现于“变”。变者,变通也。你看,他考不中,去当教书匠;务农不成,去当商人;修钟表、卖酱油、学机器,样样难,但样样精通;触礁搁浅,“曲线救国”,积蓄实力,青山常在柴不断。
陈启沅的明,不是聪明的明,是先见之明的明。他知道自己所创办的“继昌隆”也好,“世昌纶”也罢,在历史的烟云中,最终都是浮云与尘埃,唯有他的“蚕学”“算学”,才能流芳百世,永不凋谢。
智之人,比常人要多走三步路:一步,是苦难;一步,是磨炼,一步,是超越。许锋认为,陈启沅还多走了一步,便是完美。读《陈启沅评传》,我们看到,陈启沅的人生,完美无瑕——富甲一方,功遂身退;著书立说,名扬天下。
有关专家认为,《陈启沅评传》在完成整理和保存与陈启沅相关的历史资料的同时,具有较大的文献参考价值,也是迄今为止有关陈启沅的最为翔实的一本评传,搜集的史料丰富,分析、论证细致,观点明确,文字简洁流畅。
许锋近年来转型于学术研究,已经出版《李章达评传》《诗经趣语》等著作。《陈启沅评传》的出版,应是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大成果。